於是最近的他非常勤勞地跑野柳、金山等地,一看到有鳥訊就出發。不過,賞鳥這種事,也要鳥兒肯賞臉才有辦法,畢竟跟走動物園不同,於是我們自己又安排了一趟南台灣三天兩夜賞鳥行,希望能夠帶來一些南方的鳥種,讓我們開開眼界。
主要分為兩大區塊:台南的台江國家公園及嘉義的鰲鼓溼地是國家級溼地保護園區,因為腹地廣大,我們花了足足兩天的時間,再利用回程的半天,順路遊覽了濁水溪口及彰化福寶溼地。
台江國家公園的園區範圍廣大,包括了七股潟湖、黑面琵鷺保護區、四草生態園區、鹽田生態保護村等。我們抵達台南時才剛過中午,首先看到的是我們從未在鳥書中看過的新鳥種---灰喜鵲。
會看見牠們是行經一片公園時看見整群顏色很特別的類似喜鵲的鴉科鳥在草地上翻找著蟲子。
手邊的鳥書上沒有資料,只好求救Google,果然牠們是台南近來族群漸增的外來種灰喜鵲。
牠們有著同喜鵲一樣群聚的習性,聲音則與樹鵲相似,但外表十分討喜。因為鴉科鳥的智商很高,儘管被棄養,覓食能力強,天敵少,於是鳥口越來越多,以台南市為主要繁殖地。
因為沒算好潮汐時間,除了在一個魚塭裡發現一尾擬態中的黃小鷺,站在水車上直盯著水裡頭看。
逛了幾個保護區都沒甚麼令人驚豔的畫面,最後我們回到四草溼地。下午四點鐘,潮水漸漸退了,露出淺淺的泥灘,這時大批大批不同族群的鷸鴴棵水鳥輪流在這裡覓食。
下面兩尾都是長趾濱鷸,不過要從一大片長像相近的水鳥中找出誰是黑腹濱鷸、誰是長趾濱鷸對我來說還是一大考驗,因為我天生對大小、尺寸沒甚麼Fu,每次碰到滿地鷸鴴的時候,都得再拿出鳥書一一比對。
長趾濱鷸(雲雀鷸)
黑腹濱鷸
這裡也有許多太平洋金斑鴴,不知道未甚麼,這裡的金斑鴴非常金,絕對不會與灰斑鴴搞混。
太平洋金斑鴴
這兩尾應該是一對的,因為總是亦步亦趨地在一塊兒,還會固定在田埂上來來回回地玩小跑步遊戲。
我們終於在四草看到反嘴鴴了~~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一群高翹鴴中希望能找到一、兩尾偷渡的反嘴鴴。
果然反嘴鴴在台北是很難見到的,來到這裡才是反嘴鴴的大本營。聽說,每年來四草過冬的反嘴鴴日益增加,來了這裡看到建設中的保護區,相信以後應該會有更多鳥兒來這裡度冬。
反嘴鴴 Pied Avocet L42~45cm 冬、稀
與高翹鴴同樣是長腳鷸科的反嘴鴴,體型上感覺比高翹鴴大了不少,黑白相間的體色在加上特別上翹的細反嘴,讓人覺得牠十分高雅。
上圖看不出來牠也是長腿一族,因為他們趾間有蹼、善游泳,就算在深水區內的可以游泳覓食。
下圖的反嘴鴴露出長長長的腳,與高翹鴴看似雙截棍紅紅長腳不同,牠的腳是藍灰色的。
反嘴鴴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印度及非洲,亞洲北方的族群到了冬天便南下到中國東南、台灣等地度冬。
牠們的覓食方式與黑面琵鷺十分相似,都是將牠們長嘴當湯匙用,在水左右來回撈拾。這是因為牠的是以嘴喙的觸覺神經來覓食,吃的也都是沙洲、魚塭等水域中的小魚蝦和底棲生物。
不論是在台南四草還是嘉義鰲鼓溼地都有見到與黑面琵鷺混群的反嘴鴴。
清晨與傍晚的鳥況總是比較好,前一天傍晚看過了鷸鴴科水鳥後,第二天早上我們又回到四草看到了黑琵。
單獨一尾大白鷺佇立在黑琵群中,更襯出牠的優雅。
大部分常見的或不普的鷸鴴科水鳥我們大多看過了,因此要在這部分新增鳥種數其實並不容易,因此我們轉往鷗科鳥發展,找找看能不能新增一些普遍但我們從未觀察到的鳥兒。
因為要近距離地觀察鷗科鳥並不容易,大多時候牠們都是飛的又高又遠,要以雙筒追蹤已不容易,更何況要能夠看清每種鷗的細節就只能碰運氣了。
黑腹燕鷗每年都有相當大的族群在台南過冬,對於我們這些北部咖應該算是最大宗的吧,滿滿看過去一大片,除了紅嘴鷗外就是黑腹燕鷗。
雖說在這裡看了一大票的黑腹燕鷗,但回家後發現能夠拿出來的照片就只有這兩張。
據聞南台灣出現的新紀錄鳥種---細嘴鷗,長相跟紅嘴鷗很很接近,但是有著白色的眼睛。
我們很仔細的用單筒掃了一下這群紅嘴鷗,果然稀有鳥種不是這麼容易發現的,也不是努力就可以發現的,就帶了一籮筐的紅嘴鷗回家吧!!
紅嘴鷗
再看看另一種鷗---裡海燕鷗,五十多公分長的紅嘴大鷗就只有牠了~
台南的鳥差不多都看完之後,我們轉往嘉義,要把剩下來的時間留給鰲鼓。
嘉義布袋是新紀錄鳥種---細嘴鷗出現的地方,因此每每見到鷗群總會停下來仔細觀察,後來在一群停泊在水面的鷗群中,發現一尾長相特別的鷗。
乍看之下會認為牠是織女銀鷗(黑脊鷗),不過回來之後比對了其他照片,發現牠有著不同於織女銀鷗的黃色的腳丫子。
可惜的是照片不多,要更進一步拍攝時,灰林銀鷗就跟隨著鷗群離去了。
灰林銀鷗繁殖於俄羅斯西北部,冬天南下到中國南部沿海度冬,因此我們才有機會在這裡看到牠。
鷗科為雜食性水鳥,也就是甚麼都吃,最常看見鷗科鳥成群守候在港邊,待於船一回來,就檢拾著漁船丟棄的小魚蝦,或是腐壞的食物。
灰林銀鷗 Heuglin's Gull L51~65 冬、稀/過、稀
這回在敖鼓最大的收穫就是黑鸛。我們從金門追回嘉義鰲鼓,不過一切只能說是幸運而已。
我們第三天一早到觀海樓想先巡視一下環境,沒想到就讓我們中了頭獎。
雖然鸛科水鳥並沒有漂亮的外表,台灣唯二的兩種鸛科水鳥東方白鸛與黑鸛都收集完成。雖然黑鸛比起瀕危的東方白鸛在全球數量上比較多,但在我們台灣的鳥種紀錄史上同樣為稀有的冬侯鳥。
黑鸛 Black stork L99~105cm 冬、稀/過、稀
透過單筒觀察這隻黑鸛其實還沒有那麼黑,嘴喙部分也還沒那麼紅,因為牠還是亞成鳥,雖不知道牠是第幾齡的亞成鳥,不過能夠獨自飛來台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吧。
飛行版的黑鸛
在短短二十分鐘內牠就換了三個位置,不過也讓我們看得很過癮,比起上回在關渡看到的東方白鸛,這尾黑鸛少年算是給足了面子。
黑鸛繁殖於歐洲、亞洲中部至中國北方,冬天便南下到非洲、印度及中國華南地方。
與東方白鸛一樣,喜歡在草澤、河口、湖泊等溼地以魚類、兩棲類昆蟲等為食。
另外還聽說最近這裡出現了白額雁,為了尋覓牠的行蹤,我們來來回回其他區域,卻始終不見身影。
海堤旁的賞鳥牆依舊是我們最喜歡的賞鴨處,為有在這裡才能夠看到這樣多的鴨子,如果要做個浮水鴨辨識專輯,來到這裡取材一定收獲豐富。各種公鴨、母鴨、覓食方式等等在這裡都可看到。
尖尾鴨
尖尾鴨公鳥
琵嘴鴨(公)
琵嘴鴨(母)
聽說最近也有白額雁及花雕在鳌鼓出沒,不過我們努力找了一會兒,最後仍無功而返。
總結一下,這回南下的三天兩日遊裡,新鳥種僅增加四種(灰喜鵲、反嘴鴴、灰林銀鷗、黑鸛,果然往三百俱樂部的路途日益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