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花了不到一個鐘頭的時間就抵達了目的地,只是原本低溫但無雨的台北,過了山之後就下起了小雨。而與上周的小白鶴比起來,拍花鳧的陣仗明顯差了一大截,畢竟與白鶴這全球不到五千尾的超超稀有鳥比起來,花鳧來台的機率是大了許多。
身長五、六十公分屬於大型的鴨科水鳥,遠遠就看到一對短腿鴨在水田裡忙著吃早飯,用他們略為上翻的大紅色湯匙嘴不停在水田裡翻動著。
花鳧/翹鼻麻鴨 Common Shelduck L55~65cm 冬、稀
花鳧主要的繁殖地在歐亞大陸的北部,冬天則南下到東亞、中南半島及非洲度冬。
通常鴨子的警戒心比較高,很難近距離的拍到牠們,他們也非常聰明的以水泥田埂為界,以Z自行緩慢的來回於兩側田埂之間,儘管大家都是車拍還是與我們保持著一定的安全距離。
就在距離花鳧不遠處我們還發現了一群十多隻的黑面琵鷺,現在黑琵在台灣都有固定族群來台度冬,聽說今年更是破紀錄超過兩千尾。
現在黑琵已經是台灣特產,不像前兩年還有人會特地來這裡拍攝黑皮了,這樣也給他們一個安靜、安心的環境。
在這一群黑皮中發現了唯一一尾白皮,與上圖一比,果然如同老師說的"看的到眼睛就是白皮"
不普遍冬侯鳥小青足鷸也在這裡出現了,嘴細長如針及"採高翹鳥仔腳"是牠的特徵
就在同一母水田裡發現兩隻不一樣的鷸,一時間想不起來牠的名字,不過看起來就稍大了小青足一些,長而比直的嘴讓我們一度以為牠是黑尾鷸,不過黑尾鷸的嘴基是紅色而她則是純粹黑色。
再回來查看鳥書褐色過眼線及白色眉線正是長嘴半蹼鷸非繁殖羽的特徵。
因為天氣實在不好,連花鳧的眼睛都看不到,更別說是那金屬光澤的墨綠色頭髮,於是我們拍了兩個鐘頭就收攤了,另一方面也希望搶在雪隧塞車前上路,不過沒想到不到兩點鐘要上雪隧的車道已經大排長龍,整整花了兩個小時才回到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