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們原本的計畫,早上上完課後,就順路往桃園復興鄉的拉拉山前進。說是計畫其實晚上住宿都沒有定,想說誰會在平常日上山,雖然這與我的行事作風不太相符。
一到了山上,氣溫果然下降十度,由白天悶熱的三十四、五度,一下子降到二十六、七度。我們在又窄又陡的民宿區想找一家最順眼的民宿來住。結果居然連續槓龜兩家,因為現在是水蜜桃成熟季,熱門民宿已經被上山採桃、吃桃的民眾預訂光了。
最後,試了第三家鳥友介紹的,價格合理,風景也不錯,更重要的是,就在民宿不遠處,數十尾的褐鷽就在樹上、電線桿上大快朵頤。這麼好的地方,還不快點定下來!!
一到拉拉山就讓我們看到新鳥種---褐鷽,真是開心。雀科鳥的特徵就是嘴型,只是灰雀屬的嘴又比其他雀科鳥種來的大上許多。
褐鷽 Brown Bullfinch L15cm 不普、留鳥
陽光下的褐鷽有藍有黑看起來就更美了
這兩隻褐鷽其實是一公一母,猜猜看哪一尾是公的?(點圖放大才看得清楚)
褐鷽主要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區,活動範圍在針葉林與闊葉林混合山區,之前看到鳥友的照片是在阿里山拍到的,沒想到在拉拉山也能見到褐鷽。
仔細看看上圖右邊的褐鷽背羽有一條細細的紅線,而那就是公鳥獨有的第三飛羽紅色外瓣。左邊那隻母鳥相同部位則應該是黃色的。
此外,這裡的藪鳥也是多的如平地的大捲尾一般,到處可見。我們小木屋前的松樹上,就出現三、五隻藪鳥大聲鳴唱。

台灣鳥兒六百多種,常有朋友問我怎麼記得住這麼多鳥名,更何況還要一一辨識。其實我也常搞錯,不過記特徵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例如我之前曾經錯把藪鳥當作竹鳥,其實兩者差很大。後來我就記住藪鳥的最大特徵就是有個黃痣在眼下鼻邊。
而牠的另一個名字又叫作黃痣藪鶥,因此只要記得鳥兒一些獨一無二的特徵就比較容易記住鳥名了。


這尾藪鳥早起還沒理毛,滿尾亂髮

山區裡常見的鳥種還有白環鸚嘴鵯,不論是上個星期我們去的雲林湖本還是在拉拉山這兒,都有見到為數不少的白環鸚嘴。

住在山區裡,早起完全部須要鬧鐘。原本打算早上午點起床看鳥,結果四點多就被鳥聲包圍,比鬧鐘還要大聲的鳴叫聲,好像就在窗前叫你起床。儘管當時天色還算昏暗,大民已忍不住先外出探視,而我則處於昏迷狀態,直到他walki-talki呼叫我,說是門口就有棕面鶯,我才依依不捨地爬出被窩整裝出發。
不過早起人兒有鳥看,我就是稍遲了一些,無緣見到竹雞的真面目。只能聽聽"雞-狗-乖, 雞-狗-乖的竹雞叫聲。
據目擊者說,這尾囂張的竹雞囂張地跳到果園的棚架上玩耍,直到他的出現,才飛毛腿似的奔入草叢中。
竹雞 Bamboo Partridge L25cm
因為手邊沒有鳥書,我說那麼大隻,又在地面抓蟲子覓食應該是某種鶇。大民則馬上打嘴說明明很小,頭型及嘴型像鴝。
不過是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牠是一隻這麼美的鳥,有著寶藍色頭羽,身上則偏黑色,還帶著白尾巴~~
回到房間馬上查鳥書,答案皆小果然是隻鴝,名叫白尾鴝。果然我對鳥兒的fu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L16cm 不普、留鳥
鶲科公母鳥的外表差異通常很大。因為男主外的關係,公鳥長的比較美,所以這尾顏色亮麗的白尾鴝想當然爾就是公鳥。
山裡的早晨空氣清新,鳥兒鳴唱時穿透力較好,也就更容易吸引母鳥注意。白尾鴝可不是隨隨便便就會張開尾羽,展現他的白扇子,要等到他鳴唱或是受到驚嚇時才會有的動作。
在我們抵達拉拉山的當天下午,就見到滿天飛舞的燕子。不過礙於對燕科有限的知識,只能以削去法知道他們既非家燕也非洋燕,飛起來有點像小雨燕。
回到民宿上網查了隻後才知道他們叫作毛腳燕,隔天看到牠們在屋簷下築的巢,再好好仔細觀察一下。就這樣我們又多了一種新鳥!!
在台灣看的到的燕子有七種,而會在台灣繁殖的燕子有五種,而其中留鳥就有四種,毛腳燕就是其中一種。
品種
|
顏色
|
遷徙特性
|
棕沙燕
|
褐色
|
留鳥
|
灰沙燕
|
褐色
|
過境
|
家燕
|
藍黑色
|
夏、冬、過境皆有
|
洋燕
|
藍黑色
|
留鳥
|
金腰燕
|
藍黑色
|
過境
|
赤腰燕
|
藍黑色
|
留鳥
|
毛腳燕
|
藍黑色
|
留鳥
|

東方毛腳燕 Asian House Martin L14cm 不普、留鳥

拉拉山的白耳畫眉真的是多到爆,不論是在民宿前的松樹林裡,還是神木區步道,可以說俯拾皆是。
而且白耳畫眉的鳴叫聲多變,原以為是不同鳥種,結果一看都是白耳。
上回在大雪山看到的小叮噹,只能說是匆匆一眼。這回再次見面可真是把你看個夠呀。
不過這回為牠深深著迷的不是我,是大民。一發現牠就一直說"好可愛",這平常不是我在說的嗎?
怎麼看都不像小叮噹,在我看來比較像是鍾馗爺爺的一顆頭掛在樹枝上。
這種過動兒中的過動兒能夠讓我們拍到而且又清楚真是不容易,牠們也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先是成群在一棵樹上吃果子,吃完了一棵換一棵,就這樣漸行漸遠,直到看不到蹤跡。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L10cm 普、留
這尾小叮噹看起來跟圖鑑上的不太一樣,喉下的黑色斑塊顏色似乎淺了些,胸前的栗紅色也比較淡。所以我們推測這尾應該是亞成鳥。不過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還蠻可愛的。
由下而上看到的小叮噹
離開民宿,我們移師到神木區,因為在民宿區花了太多時間,抵達神木區時以經十點了。遊客中心的解說緣才告訴我們早上有一整群的黃山雀在停車場前的步道入口處。我們也只好碰碰運氣,希望能看到一些鳥。
進入神木區不遠處,就出現滴滴滴滴滴,熟悉的聲音。果然就是我們在北海道常見到的茶腹鳾。只是台灣的亞種腹部顏色果然比較茶,才是名符其實的茶腹鳾。
在往前沒多遠的一個轉彎處,一個鳥影突然從右上方的樹叢飛出來,以大跳躍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大民一面大喊著"棕面鶯",棕面鶯果然很給面子地停在前方的步道欄杆上,讓我得以用雙筒遠望了牠兩眼。不過就這麼兩眼,前後不到兩秒鐘吧,鏡頭是對到了,可惜手不夠快,來不及按下快門,就又以大跳躍方式跳得無影無踪。
"有果實處必有鳥"這是在拉拉山神木步道發現的定律,雖然時間已近中午,耐心等候還是可以見到晚起的鳥兒來覓食。
下圖的白侯笑鶇就是整群出現在某棵長滿果實的樹上吃的早餐。
數量之多、距離之近。真是讓我一飽眼福,雖說看到的當下並不知道牠們是誰。只覺得棕紅色的帽子、毛茸茸的白色喉嚨、三十公分大的身長,四、五隻在樹上爬竄找果實的樣子,我覺得更像天竺鼠。
回來查了鳥書才知道原來他就是我們之前j我們在烏來瀑布公園的槓龜鳥---白喉笑鶇。
白喉噪鹛 Rufous-throated Laughing thrush L28cm
白喉噪鹛是台灣特有種之一,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的闊葉林、混合林中。冬天時則會降遷到低海拔地區,這也就是為甚麼在冬天時我們可以在烏來山區見到白喉笑鶇的緣故。牠們都是下山來避寒的。
上山之前就聽鳥友說他看過最大群的冠羽畫眉就在拉拉山。直到神木區我們才看到成群的冠羽畫眉大方的出現在我們面前。
精采的記錄,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夏日賞鳥還是山上愉快,
還可兼避暑!
請教您這次住宿的民宿是那一家?
暑假打算和家人到拉拉山避暑賞鳥遊,
3Q!
我們住的是嶺鎮,暑假訂房不易,要早點預定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