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12月據說是近年來雨下的最久的12月,不僅如此,冷氣團接連不斷地來訪,雖說凍不壞鳥兒,但我沒有天生的羽絨衣+GoreTex,抵禦不了寒流,身染風寒已達兩周。
所以,當2013快接近尾聲,大民的鳥種數確定無法破300時,他心裡著急的程度就如同"観鳥大年"(The Big Year)裡的主角們對於鳥種數的瘋狂程度。
總算,冷氣團及鋒面也識相地在告別2013的前夕遠離。五個小時後,我們終於踏上往花蓮的路上。
一路上,蘇花公路好風光的遠眺點幾乎都有人在等候2014的第一道曙光,而鳥人之意不在日出,只在乎鳥,只想著快馬加鞭地抵達布洛灣,果然到達時也不過早上八點多。
而這裡就如同鳥人的菜市場,數十位身著大地色服裝,頭戴迷彩帽,手持粗腳大砲的拍鳥人已經開工多時。
一下車就看到一群約三、五十尾鳥人暱稱為小叮噹的紅頭山雀聚集在樹上吃果果,不過動作仍如同往常一般迅速、確實,沒一會兒,帶頭的發號施令,又整群飛往另一個樹頭。
布洛灣遊如一個谷地,這個時節到處都有結著果實的樹木,也因此吸引從高山上降遷度冬的鳥兒吧!
烏頭翁是我們來到這裡的第一個新鳥種。叫聲、動作、群聚的習性與白頭翁一模一樣,乍看之下,還以為是白頭翁,其實是台灣特有種的烏頭翁。
烏頭翁 Syan's Bulbul L18 留(花東、恆春)
島嶼四面臨海封閉的特性讓我們擁有24種特有種,烏頭翁就是其中一個代表。雖說白頭翁全島到處可見,但是烏頭翁怎麼就是飛不出花東及恆春半島。也因此遲至今日,我們才第一次看到這種地域型的普遍留鳥。
下圖就可看到牠特有的嘴基上的紅點
這群烏頭翁裡,有一尾白化的烏頭翁,頭沒那麼烏。
白子v.s. 正常烏頭翁

梅花叢中的白子烏頭翁,忽然高雅了起來
白子烏頭翁,物以稀為貴,大家追著追,在一棵烏頭翁剛飛離的樹上,居然發現了鵂鶹。
不過牠的停棲點實在太高,坐向也不好,雖說牠停留的時間有應有十分鐘之久,足以讓我用單筒欣賞,但是從頭到尾看到的只有屁屁及些許側影完全感受不到圖鑑封面上圓滾滾的萌樣。後來人群開始聚集,只能眼睜睜看著牠張翅飛走。
不過真要感謝第一個發現牠的人,因為距離很遠,那位鳥友一說樹上有個圓圓的是鵂鶹,雖然大民立馬就看到了,若只有我們倆,大概也要失之交臂了。
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過沒多久,真正的好戲才上演呢!
因為鵂鶹就在神不知鬼不覺時出現在山谷邊的一棵樹上,此時我們已不敢躁進,保持安心距離,珍惜著牠給我們的每一秒鐘,隨著不絕於耳的快門聲,如同倒數計時般,在短短十餘秒內,主角配合著轉前轉後地,充分展演了鴟鴞科頭轉角度270度的特有頸椎構造。
鵂鶹是台灣體型最小的貓頭鷹,遠遠看去,就大約一個巴掌大而已。
鵂鶹 Collared Owlet L12~15 特亞
下圖為後腦,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正面
就這麼短短十餘秒,隨著人群持續靠攏,牠縱深一躍,再度飛往山谷裡了。
第一次見到如同麻雀般的整群的赤腹山雀與黃山雀,上上下下於樹上與步道之間。
黃山雀會先飛到地上叼起果實後,在飛上枝頭仔細地將果實敲開享用。
其實牠的正面照還蠻有喜感的
除了赤腹山雀,黃山雀也在其中。
黃山雀的龐克頭喜感度更甚赤腹山雀一籌
錄了一段黃山雀吃果果的影片
接下來的這尾灰林鴿則是意外之鳥,這趟旅途原先的目標鳥種中原來並沒有牠,沒想到就在鵂鶹出沒點的附近出現了。
灰林鴿 Ashy Wood Pigeon L55~60 留、不普
之前有聽過植物園有灰林鴿出沒的消息,不過一直沒見過,沒想到這回在花蓮讓我們不期而遇。
灰林鳩顧名思義(Wood Pigeon)出沒的地方都在中海拔的闊葉林中,冬天則會降遷到底海拔山區,這也是我們能在這海拔60公尺高的山林中看見的原因。
下圖為過動兒之一的綠畫眉,平常要拍好牠也不容易,今天牠跟著山雀們出巡,也順便收入囊中。

因為沒有過夜的準備,又怕回程塞車,我們中午過後就離開布洛灣,結束了四小時花東鳥旅。
請問看到鵂鶹是幾點鐘的事情呢?想確定晝行性的鵂鶹,是否真的白天任何時段都曾出現.....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