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抵達挖仔尾時約下午兩點鐘,新建的堤防前已經停滿了車子,果然雜食性的鷗科鳥是不怕人的,儘管堤防邊是以列隊的大砲來歡迎牠們,牠們也不為所動地站在沙灘上或休息或整理羽毛,直到領頭的一聲令下,大傢伙兒才會群起而飛,尋找另一片攤地。
還沒開始賞鳥前,只要在海邊看到的海鳥,我通通稱牠們為海鷗,直到成為鳥人後,才知道海鷗其實是專指某一種類的鷗科鳥,而鷗科之於我,還是"霧煞煞"。畢竟台灣常見的鷗就是那幾種,須要南征北討才有看到各種鷗。另外,鷗科鳥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會"轉大人",因此羽色有分一齡、二齡等等,光是一種黑尾鷗,我就拿他沒轍,只能說對鷗沒甚麼Fu來安慰自己。
下面三張圖分別是黑尾鷗的幼鳥與成鳥(羽成鳥相同的是嘴喙由黃、黑、紅三色組成,但是配了一雙粉紅色的腳,有別於大人的黃腳),我們從一大群黑尾鷗中一隻隻地尋找三趾鷗的蹤影。
已經"轉大人"的黑尾鷗,嘴尖的紅點明顯,黃腳、黃眼睛也是辨識點之一。

就在成群的黑尾鷗成鳥、亞成鳥後面,發現了黑色耳斑的三趾鷗。
三趾鷗之所以稱為三趾鷗的確是因為牠已經完全退化的後趾,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牠走起路來,總是跛跛的。
但是我更喜歡牠的英文名字:Black legged Kittiwake。通常英文名字是以最直觀的方式來命名,而黑腳可說是三趾鷗有別於其他鷗種最明顯的特徵。因此,在一堆黃腳的黑尾鷗中,只要耐心地用雙筒掃射,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三趾鷗。
我們先是發現這尾沾滿油汙的三趾鷗,努力地在清理羽毛,但是很明顯的牠的努力並沒有成效。
三趾鷗 Black-legged Kittiwake L37~43cm 冬、稀

就在大家沒注意時,不知道打哪兒又飛來一隻三趾鷗,不過同樣沾滿了油汙。
黑的發亮的雙腳,少了後趾,看起來像是扁平足。
物以類聚,第二尾三趾鷗很快的就往第一隻的旁邊飛去,讓人有鶼鰈情深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