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12/12/28外雙溪公園的度冬客---黃尾鴝

    一直對黃尾鴝雄鳥亮麗的棕黃羽色念念不忘。第一次見面是在野柳,後來也在關渡等地見過她的身影,算是件的冬候鳥。不過色彩對比搶眼的雄鳥倒是只見過一隻。聽聞外雙溪每年都有隻黃尾鴝雄鳥會來度冬,於是便到這故宮旁有山有水非常適合鳥兒棲息的好地方尋找黃尾鴝。


    這裡不是出名的拍鳥點,自然不見眾多大砲待命。我們到時,只有一位鳥友在這裡等候
。詢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大爺他出現的頻率並不高,約半小時出來一次。每回出來也非常短暫,抓了食物就跑,應該是經驗豐富的老鳥了。於是我們也加入行列,靜待他的蒞臨。

其實他有著固定停棲的幾棵樹。他會先在那樹枝上視察一下周圍環境是否安全,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下來刁了就走。

後來不知道是因為與我們熟稔的緣故,他很大方的站在我們旁邊的樹枝上,供我們觀賞。

和之前看到的黃尾鴝比起來,他的體型似乎比較大,羽色上也沒有那麼鮮亮,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點年紀的緣故。



   








半飛行版



這裡除了黃尾鴝外,還有白鶺鴒、灰鶺鴒、紅尾伯勞等鳥兒都以這裡為家。鷺科的小白鷺、黃頭鷺還有一隻優雅的大白鷺也在水池邊覓食。

在鄰近黃尾鴝的松樹旁,突然飛來三隻小鳥,仔細一看原來是斑文鳥,看起來像是一家人。因為是第一次見到,雖是普鳥也感到十分新奇。



斑文鳥    Nutmeg Mannikin    L 11cm





斑文鳥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2012/12/25與第一次黑皮的近距離接觸

上次特別南下到七股潟湖尋找黑琵,雖然保育中心的看板上記錄著當時以來度冬的鷺群已達76隻,但是因為當時距離太遠,就算是用單筒望遠鏡也只能看出個外型,知道他有著白色的身體配上黑色的長嘴,完全無法欣賞到他們如何用湯匙般的大嘴覓食,可說是敗興而歸。
    聽說宜蘭有黑琵也一段時間了,我們趁著天氣大好,遠征宜蘭看看能不能找到塭底的黑琵。車子開到宜蘭時也已經中午,遵循往例,先到小七把肚子填飽,這樣就不致於在賞鳥時還要顧著五臟廟。
    就在我們照著GPS的指示到了塭底一帶,果然看到一個個的魚塭、一片片的水田以及大白鷺、小白鷺等鷺科鳥兒飛來飛去。這兒果然是水鳥的樂園。不過,在這連綿不斷的水田及魚塭中,黑琵到底棲身在何處呢?也不確定他們是否還在這裡。就想說到附近的蘭陽溪口看看,或許能看到也不一定。結果又花了來回近一個鐘頭到溪口的水鳥保護區,只見幾隻小白鷺、黃頭鷺,仍不見黑琵蹤影。

    最後,托了宜蘭縣政府的福,我們找到一個網站http://wildbird.e-land.gov.tw/wildbird/newwildbird/Information/map.htm,油上面的地圖,我們找到塭底的賞鳥區。才停好車,就發現休耕的水田裡有幾隻身型就像我前幾日看到的白琵鷺一樣,有著'長長的黑嘴,大大的屁股,站在水裡休息。再靠近一看,果然是一小群黑琵一隻挨著一隻,排列在田埂邊。
他們先是安靜地用單腳站立在水裡、把嘴插在羽毛裡休息。休息夠了,就開始用水整理羽毛。等到近五點,他們才開始動起他們的大湯匙在水裡翻動覓食。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的觀察黑面琵鷺,才知道原來他們是非常小心且群體行動的水鳥。他們絕對不會落單,無論是要移動到另一塊水田或是僅是在小區塊活動時,都是一隻接著一隻,有順序的移動。無論在田埂上,或是在水裡,也都會一字排開,非常可愛。

    黑面琵鷺多出現在東亞地區,因為全球數量僅兩千多隻,所以列為瀕絕種的野生保育動物。而每年來台度冬的數量約在一千餘隻左右。因為每年有近一半數量的黑琵來台度冬,所以在台灣每年都會作繫放以追蹤數量。而當他們在台度過一個冬天,在春天換裝,戴上美麗的黃色冠羽時也就是他們要飛回棲地,朝鮮半島、遼東半導外海島嶼,準備要繁殖下一代的時候了。



黑面琵鷺    Black-faced Spoonbill    L65~76 cm

不知道互咬嘴巴在黑琵的世界裡是代表甚麼語言。不過一定是友好的意思吧。

九隻琵鷺中有幾隻腳上有黃色、紅色的環,應該是繫放追蹤用的腳環。



眼睛虹膜呈紅色代表年齡為成鳥或接近成鳥,要比較清楚的分辨成鳥與亞成鳥就要等來年春天看繁殖羽了。


我們除了在塭底近距離看到了黑琵外,也看到批著細緻鱗斑狀外衣的鷹斑鷸。


鷹斑鷸    Wood Sandpiper    L19~23 cm



還有常見的磯鷸。這幾種鷸科水鳥實在很難辨識,不過上課時老師有提到一個辨識鷹斑鷸的技巧,就是側面看起來像一個Nike的標誌。上面那隻鷹斑鷸就沒有這麼明顯的勾勾了。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2012/12/21烏來山椒

       其實這是第二次見到灰喉山椒鳥,只是上回看到的有著紅辣嬌豔紅般肚子的雄鳥,這次看到的則是黃肚子的雌鳥。


灰喉山椒鳥    Grey-chined Minivet    L17~19cm

    灰喉山椒鳥為山椒鳥科,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喜歡成群行動,在清晨最容易看到。不過我們抵達時已經十點多,數量上沒有那麼多,不過也看到他們非常靈巧地在樹梢間跳來跳去。

    灰喉山椒鳥的分布很廣,從喜馬拉雅山到中國西南、華南,中南半島到蘇門答臘、婆羅洲
等地,都有他們的蹤影。
   

    這次去烏來的目標,原本是希望見到大群的灰喉山椒鳥。不過,發現鳥友們等待的其實是屬於台灣特有種的白喉噪眉以及松鴉。於是我們也加入陣營,看有沒有那麼幸運能夠在多添新鳥。果然在近中午時分,聽見鴉科特有的叫聲,有松鴉出現了。他先是在遠處的枝頭上觀望一下,確定是安全的,才會慢慢接近。停留的時間也不久,吃了一、兩顆青剛櫟的果實就飛走了。大約經過時分鐘左右,他又會再次的觀望、靠近,繼續享用大餐。


松鴉是台灣特有亞種,原棲息在中、高海拔山區。因為現已入冬,高山上的食物不足,他們便會成群暫時遷徙到低海拔山區來覓食。



松鴉    Eurasian Jay    L33cm








    松鴉的是以吞食的方式把整顆青剛櫟果實吞下。而棕噪眉則會用他堅硬的鳥喙啄開果實後再吃裡面的種子。

    倒是俗稱為竹鳥的棕噪眉,出現的頻率比小心翼翼的松鴉更多。他們會先大方地在你面前大快朵頤之後,再帶個便當回家享用。而且我們一次就看見三隻棕噪眉,非常大方的讓我們拍照,一點也不懼人。

    棕噪眉是二十多種台灣特有種之一,為不常見留鳥。分布在中低海拔山區。其實看英文名字及外表,我會覺得他們更像是鶇科鳥。




棕噪眉    Rusty Laughing Thrush    L28cm







灰白色的肚子,棕紅色的大衣,還有最特別就是眼周圍是藍色的裸皮。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2012/12/19關渡水鳥公園巡視記錄

    今天寒流來襲,最低溫大約只有12-13度。一來想要在看看翡翠是否還在;二來也想再找找漂亮的黃尾鴝雄鳥,看能不能捕捉他們更多的身影。
   
    不過,翡翠哪是天天能見到的。雖然今日撲了個空,我們還是見著了她的近親兄弟---翠鳥,是一隻有著橘黃色下嘴喙的雌鳥。

就在我們走在西南濕地的步道時,發現一隻可愛的黃尾鴝,身材圓圓胖胖的,猜想是隻亞成鳥。雖然沒有鮮艷的黃肚子,不過靈巧的牠飛躍時展開的澄黃色尾羽,像一朵綻放的花,真是迷死人了。

    同樣在上次見到黑枕藍鶲雄鳥的地方,這回見到的是雌鳥。少了靛藍色的大衣,只得由頭枕上那頂黑色的小帽子來辨識。同樣身手矯健,一眨眼的時間就消失不見,更不用說用相機捕捉身影。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2012/12/16關渡宮前的翡翠

    第一次見到黑頭翡翠是在攝影展裡。因為照片的拍攝地點在外島,不知要何時才能親眼見到這與翠鳥同科不同屬的美麗鳥兒。
   
    同樣是有鳥訊說有黑頭翡翠在淡水出現,我們抵達後,鳥友說早上七八點出有出來過一兩次,而當時已經十點,不知道有無機會再出來,只好坐等著翡翠的現身。果然眼尖的鳥友,一下次就找到小翡翠,不過距離很遠,需要借用單筒才有辦法看清楚。不過只少拍了一張足以辨識的黑頭翡翠回來,也算是不虛此行。

    黑頭翡翠並不全是侯鳥。在印度、尼泊爾等較溫暖地區的為留鳥,而生長在中國及朝鮮半島的,則會南下到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度冬。


黑頭翡翠    Black-capped Kingfisher    L28cm


   
這天我們就近在來關渡水鳥公園,看能不能看到新來度冬的貴客。在公園入口不遠處,我們就發現了黃尾鴝的雄鳥。與前幾次看到的雌鳥相比,雄鳥的顏色真是搶眼不少。




在等待黃尾鴝的同時,又意外發現黑枕藍鶲。雖然不是第一次見面,不過黑枕的警覺性很高,常常只聞鳥聲不見鳥身。這次也是等了許久才欣賞到牠









關渡常見冬侯鳥紅尾伯勞,相較之下就大方許多了。

    侯鳥紅尾伯勞與留鳥棕背伯勞的辨識點在於牠們的眼罩寬度,棕背伯勞的眼罩較寬,從額頭開始向下過眼,紅尾伯勞則比較窄版。
還有從尾羽的長度也可辨識:棕背伯勞比紅尾伯勞尾羽較長。




回顧一下棕背伯勞的照片


還有青足鷸的玉照。第一次見到青足鷸就是前幾日在廣興,不過照片倒是第一張。


青足鷸    Common Greenshank    L30~35cm





常見的冬侯鳥,與其他鷸科水鳥的主要辨識點在於嘴先端微微上揚。黃綠色的腳更是他取名的特徵。

2012/12/13廣興、許厝港

    這回第二次的戶外課選在桃園的廣興。遍地的鷸鴴科鳥兒,不過碰上水鳥,我們的雙筒望遠鏡馬上就不夠用了,更別說是要拍下牠們的倩影。不過,透過學姐們的單筒我們還是看到了穿著夢幻銅綠色大衣、戴著小冠,鴴科裡最優雅、美麗的小辮鴴。雖然不是大型水鳥,牠們飛行時卻如鷹般滑行,並不常鼓動翅膀,非常從容。

    牠們繁殖於歐亞大陸的北部,每年十月開始飛到南方過冬,台灣也是牠們度冬的落腳處之一,直到隔年的四月左右,就要回到北方的故鄉繁殖。


    在這廣大的水田區,除了稀有的小辮鴴之外,還有鷹斑鷸、青足鷸、大花鷚。不過礙於距離實在太遠,照片的記錄只好留待下回。

    最後,我們轉站到許厝港,整片開闊的沙灘上,有東方環頸鴴及未謀面過的新鳥--黑腹濱鷸。





2012/12/17植物園的長住客---白腰鵲鴝

這隻鵲鴝據說已經長住在植物園很久了,從我們初接觸賞鳥就看過牠了。植物園的鵲鴝有兩種,一是白腰鵲鴝;另一種為鵲鴝,兩種皆為外來種。所謂的外來鳥種的定義及介紹可見外來鳥種監測網


這隻為白腰鵲鴝雄鳥,公母鳥的辨識點在雄鳥頭胸背部分有藍色光澤,雌鳥則為灰黑色。牠們原本棲息在印度到中國西南方、馬來半導到印尼等地,因為外型討喜、歌聲優美被進口為寵物鳥,強後來就定居在此。
雖然白腰鵲鴝叫聲優美、外型也討喜,但因為牠的生存會危害到本土的生態環境,故在某些縣市已列為移除目標。

白腰鵲鴝    White-rumped Shama L 28cm 


第一次在植物園拍到的照片,影像較不清楚,但辨識點比較高。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2012/12/14野柳之終極仙鶲

前日終於在野柳見到了傳說中的棕腹仙鶲,不過因為於當天的天候狀況不佳,拍照的效果不甚理想,於是決定趁著這難得的晴天再次出訪野柳。果然到了現場,圍在旁邊大小砲比起上一次大概多了一倍。我們近中午才到,只能勉強找到一個角落安身。不過今天的照片比之前日,效果是真的好許多。我們無法用設備彌補天候的不足,只能用時間等待更好的天候。








   

除了仙鶲,還有一隻藍尾鴝雌鳥來插花,與上回看到的那隻雌鳥,她的藍尾更加明顯些。


    就在回程的路上,我們途經之前見到黃喉鵐的岔路口,看見有鳥友在等野鴝雄鳥,我們於是也加入行列。果然,也讓我們在這樣近的距離裡欣賞到野鴝臉上鮮橘色的印地安圖騰,就像是以嘴為中心,在臉上畫了一個白色的X。這可是只有雄鳥才有的印記。雌鳥可就沒有這麼票亮的橘色斑塊。
野鴝    L16 cm

    上回件到野鴝也是在附近的清水濕地,看樣子來這裡過冬或是過境的野鴝還真不少。野鴝一族主要繁殖在東北亞,入秋以後就會南飛到印度、中國南方及東南亞過冬。
   
再換個角度給你們瞧瞧。


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同樣地,在旁邊都會有一些愛插花的,今天也不例外:藍磯鶇雄鳥一隻
雖然前日已入鏡,不過今日天候大好,他又這麼雄赳赳氣昂昂地挺立在枝頭上,當然要收入記錄中囉。




    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趁著天氣好,接獲鳥友訊息:金青有戴勝,於是我們就轉戰到金山了。
到了金青,眼見一長排大砲對著草原上,還嚷著叫我們步要停留在馬路上,以免鳥兒不敢接近。一問之下,有點小失望,原來大家等待的是迷鳥赤頸鶇。雖然我對鶇科鳥不是那麼有興趣。不過對我們來說又是一筆新紀錄了。
赤頸鶇    L    25cm

再來一張側面照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的綠地廣ˇ大,所以這裡也是有名的賞鳥點。
我們除了看到赤頸鶇外,還有白氏地鶇硬稱為虎鶇,也是我們第一次見到的。比起其他鶇科鳥,虎鶇的斑紋是我覺得辨識度較高的。另一種很接近的為虎斑地鶇。從他的下嘴基為黃色看來,這應該是白氏地鶇的機率比較高。




這回雖然沒有見到戴勝,不過發現了一個賞鳥的好地方,以後來的機會應該不會少吧。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2012/12/11三訪仙鶲

緊接著的賞鳥活動,讓我還沒消化昨天的閱讀的鳥類知識,就有新的鳥要登錄。但是想到仙鶲不知道何時就會離開,今天又決定要再碰碰運氣,看能不能見上一面。
也因為最近來野柳的次數頻繁,未來應該也不會少來,因此就買了年票,一張兩百元,來四次就值回票價了。

一進地質公園,就看到在地上跳動的黃尾鴝。雖然不像雄鳥有著三黃色的肚子,這卻是我們第一隻看到的黃尾鴝。尤其在無計畫時看到牠更是令人開心。牠應是在撿食落 下的種籽。

    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北亞及中國,10月到隔年四月便南下到到日本、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北部過冬。通常單獨或成對出沒。不過可惜的是我們只有看到雌鳥,沒見到胸部以下皆為亮黃色的雄鳥。







就在等待棕腹仙鶲的同時,看到樹林的深處有隻長約20多公分,胸部黃褐色,頭及身體為藍灰色的藍磯鶇也出來裝一下。不過體績與仙鶲相差太大,雖然雄鳥也頗美,還是只能當配角。
藍磯鶇在台灣有兩個亞種,一是栗腹藍磯鶇,也就是下圖所看見有著栗子色的肚子。牠是比較常見的東侯鳥。有些甚至已經成為留鳥。另一種則稱作藍腹藍磯鶇,是稀有的迷鳥。顧名思義,除了雙翅為黑色外,其他頭胸腹部分都是藍色。不過我們還無緣見面就是了。



藍磯鶇    Blue Rock Thrush  L23cm


    藍磯鶇為普遍的冬侯鳥。分布於歐亞非大陸。常出現於平地及中低海拔的海濱林地等,亦喜停駐於岩石上,我想這也是他稱為rock thrush的原因吧。

    在回程的石板路上我們還看到一種鶯科鳥,非常嬌小可愛,在圖鑑裡翻來翻去都無法確定其品種。好在第二天上課時問了學姊,確認身分是遠東樹鶯。粉紅腳、白眉線、下嘴會合線黃色,在在都證實了牠是隻不普遍的冬侯鳥---遠東樹鶯。至於公母,就無力辨識了。


遠東樹鶯    Manchurian Bush Warbler L15~18cm








    壓軸的當然就是男主角棕腹仙鶲,不過等到時已經下午3點以後,又飄著細雨。相機鏡頭下的效果實在比不上透過現場看到的那麼鮮亮及生動。當他飛起的一刻,眼睛眨都不敢眨一下,緊跟著他的寶藍色的身影。不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僅能捕捉到他出來的幾秒鐘。

    棕腹仙鶲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到中國西部及中南半島北部。這樣的山鳥會來台灣,可說是鳥界大新聞,上一次出現在台灣則是在2007年十月。這樣一隻大迷鳥,能夠讓我們這種賞鳥幼幼班的看到,真的是非常榮幸的事呀。



棕腹仙鶲    Rufou-bellied Niltava    L1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