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2013/1/29新店福山之巧遇樹鷚

    今日的目標鳥原本是銅藍鶲與鵂鶹,抵達福山時已是下午兩點鐘。詢問一下鳥友鳥兒們出沒的情況,才知道銅藍鶲近中午時才露過臉,不知道還有無機會出現。不過就在我們對面的柿園除了見到老朋友黃尾鴝雄鳥外,今日多了個生面孔,直挺挺地站在柿園裡的鐵架上。外型、顏色都像大花鷚,不過大花鷚通常出沒在草地上,這樣的環境並不像牠的棲地。於是翻查了圖鑑,才確定了牠的身分---樹鷚。

    樹鷚有著鶺鴒科鳥兒的波浪式飛行法,我們與牠相會的時間不過短短一兩分鐘,牠就以悠悠地往遠處的樹上飛去了。

    樹鷚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及東亞,冬天時會南下到東南亞、南亞、菲律賓等地度冬。因此在台灣屬於普遍的冬侯鳥。


樹鷚    Olive-backed Pipit    L15~17cm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2013/1/23-24谷關及八仙山之旅

    這次原本是規劃三天兩夜的賞鳥之旅,第二天傍晚在大雪山拍攝藍腹鷴時因鏡頭出現了問題,以至於無法繼續旅程,故提早打道回府。總結此趟旅程共賞得超過三十種鳥,新鳥種更有二十種之多,讓我們的賞鳥季陸抵達三位數。若不是因為鏡頭問題,讓我們無興致繼續賞鳥,鳥數上應能再突飛猛進。

    第一天早上七點從台北出發,九點半就抵達第一站---石岡水壩。而在這裡我們就收集了稀有鳥種唐秋沙公鳥一枚。雖然距離十分遙遠,雙筒望遠鏡僅能辨識位置,得靠著同學的單筒望遠鏡才得以一窺廬山真面目。而又因為角度關係,他一直與赤頸鴨重疊,等了許久才透過望遠鏡頭拍下可辨識版一張。

    唐秋沙主要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北部等地。冬季時最南到東南亞度冬,其餘多在中國華中、華南、日韓等地。來到台灣度冬的數量極少,今年到台中石岡壩水域度冬的只有一隻雄鳥。據台中鳥會的鳥友說去年在同地點觀察到一對唐秋沙,今年就只剩一隻了。


唐秋沙     Scaly-sided Meganser    L52~62cm



    在尋覓秋沙蹤影的同時,我們還發現了鸕鶿。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在台灣看到鸕鶿科鳥種,上回在美國西岸看到的為Brandt's cormorant.台灣的則直接稱為普通鸕鶿,Great Cormorant.

  在這石岡水域見到的鳥種還有白鶺鴒、小鷿鷈、黃鶺鴒、白頭翁等陸鳥。


石岡水壩的白鶺鴒


    到達第二站上谷關斯可巴部落時已近中午用餐時間,大家熱熱鬧鬧地用完這又有烤鱒魚又有多種野菜的風味餐後,午後兩點就整隊開始出發尋鳥。這裡海拔約一千公尺,並不算高,因此到冬天時,附近中高海拔山區的鳥兒因山上覓食不易,便會降遷於此。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山區的普鳥白耳畫眉、冠羽畫眉以及少見的赤腹山雀等,都是成群地在已盛開的櫻花樹上吸食花蜜。


    台灣特有種之一的白耳畫眉,24公分的身長在其他畫眉中算是巨大的,也因此十分好辨認,雖然同樣會在枝頭上上下跳動,但他突出的身形及醒目的白色過眼線,總不會讓人錯過牠。無論是在上谷關、谷關、八仙山,甚至到了大雪山,我們都有看到牠的蹤影。可見的確是十分普遍的留鳥。

    白耳畫眉感受到威脅時會發出搭、搭、搭、搭、搭,如機關槍般連續的警戒音,也是尋找白耳的好方法。


白耳畫眉(特)    White-eared Sibia    L24cm



 
漂亮的白色耳眉




冠羽畫眉因為體型嬌小,雖然出現時數量不少,但因為活潑好動,要拍好牠可不容易。



冠羽畫眉(特)    Taiwan Yuhina    L12cm




深褐色的冠羽十分明顯,後面則為白色。




這裡還有金光閃閃的小捲尾,小捲尾的習性、長相與大捲尾相近,主要差異為大小及小捲尾擁有大捲尾所沒有的金屬光澤,以前總會錯把大捲尾當小捲尾認,經過這回密集觀察小捲尾之後,就不可能再錯認了。

小捲尾    Bronzed Drongo    L23~25cm

    在這片處處開滿了櫻花、桃花的山谷裡,還有白環鸚嘴鵯的蹤影。白環鸚嘴鵯也是普遍留鳥。看牠脖子上的白環非常明顯,背羽上的橄欖綠也非常的柔和,顯出胸前的偏檸檬綠更加鮮明。

    雖然巨圖鑑資料上白環鸚嘴鵯是以昆蟲、果實為食,但在這裡我們看到六、七隻的鳥兒倒是津津有味地吃著嫩葉。


白環鸚嘴鵯    Collared Fichbill    L20cm






在這片山林裡當然也少不了猛禽,雖然距離非常遠,我對猛禽的了解並不多,不過確定牠並不是平常陽明山區常見的大冠鷲,也非其他較小型的鷹類。最後憑藉著牠六枚指叉確定牠的身分為東方蜂鷹。幸運的有拍下飛行版照片一張。

東方蜂鷹體型偏大,略小於大冠鷲(74cm) < 林鵰(81cm)。為遷徙性猛禽之一,數量上僅次於赤腹鷹及灰面鵟鷹,台灣山區亦有留鳥。顧名思義,主食蜂類成蟲、又重及蜂蛹、蜂蠟。


東方蜂鷹    Oriental Honey-buzzard    L57~61cm

結束了第一天行程後,夜宿谷關,第二天一早便前往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這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八仙山上,櫻花幾乎以滿開,這時候正是山雀們及畫眉們的好食物。
再這不算大的園區裡,不須長途跋涉,就看到黃山雀、青背山雀、赤腹山雀、綠畫眉雀躍地在同一棵櫻花樹上吸食花蜜。


黃山雀為中海拔山區數量稀少的留鳥,冬季時會降遷到低海拔山區以利覓食。常混雜於其他山雀科及畫眉科鳥類中,以昆蟲、果實或花蜜為食。築巢於樹洞中,但因為林地日漸稀少、族群數量也驟減為"接近受脅"的鳥種。


黃山雀(特)    YellowTit    L13cm

帶著濟公帽的黃山卻非常可愛,臉部向下到腹部皆是鮮黃色。







彎下身子來看看你在做甚麼?




另外一種黃山雀的好兄弟----青背山卻也是我第一次見到的新鳥。相同的體型、同樣為黑、白、黃相間的羽色,因為與黃山雀同時出現,乍看之下以為就是黃山雀。仔細一看,牠缺少了濟公帽黑帽子也一直延伸到肚子下端。其實與黃山雀大不相同。


青背山雀    Green-backed Tit    L12cm

還有一點青背山雀飛羽上有著Lace般的翼帶點綴在背胸之間,比起黃山雀又多了一分細緻。





再來看看同樣是稀有留鳥的赤腹山雀。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可看到的喔。

赤腹山雀有著明顯的棕紅色肚子,與其他山雀科鳥類一樣,通常生活在中海拔山區,但冬天時會降遷至低海拔山區活動。牠的個頭嬌小,顏色也不如黃山雀這般明亮,故在山林中不容易找到牠的蹤跡。鳥書中有提到,牠們除了中部谷關、八仙山山區外,北部的烏來、陽明山、東部的宜蘭都有牠們的足跡。



赤腹山雀    Varied Tit    L11cm





再這裡我們也同樣看到冠羽畫眉及白耳畫眉,還有個新朋友就是綠畫眉,牠的身形及顏色與綠繡眼非常相似,但是多了冠羽,少了白色眼圈,就換了科別。



綠畫眉    White-bellied Yuhina    L11cm


另外一個有別於山雀、畫眉科族群在樹叢低處及草地上以種籽為食的就是白腰文鳥。
在這裡我們也看到十多隻成群的白腰文鳥。
白腰文鳥    fWhite-rumped Munia    L11cm    

與上回在雙溪公園看到那群斑紋鳥相比,牠們的腰際多了一節白腰帶。

其他出現的鳥種還有小啄木、茶腹師、綠鳩,在溪邊的岩壁上則見到河烏巢穴及在河床上跳躍追逐的鉛色水鶇。


以上大致為谷關、八仙山區域所見到的鳥種。接下來我們就移師到傳說中拍鳥人的聖地---大雪山去了。

從八仙山過來車程約一個半小時,車子直驅山桐子所在地,果然見到許多大砲等在山桐子旁,快門聲不斷地拍攝當季的主角---黃腹琉璃。

山桐子已經接進季末,所剩不多的果實還是引來成群的琉璃、畫眉和其他鳥兒在這裡享用下午茶。
五色鳥也來分一杯羹



黃腹琉璃    Vivid Niltava    L16cm



飛行版一枚



飛到一旁樹洞想要喝水的小琉璃



吃飽了的琉璃就飛到一旁停棲


黃腹琉璃的雌鳥







大雪山這裡還有著名的藍腹鷴一家子會在午後三點出來見客


在等帶藍腹鷴時意外發現三、五隻藪鳥出來吃午茶。
藪鳥屬畫眉科,為普遍留鳥,眼前有醒目的橘斑。喜歡在灌叢及地面以昆蟲、果實或種籽為食。


藪鳥(特)      Steer's Liocichla    L17cm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2013/1/26關渡平原鴛鴦大賞

     其實鴛鴦並不像傳說的那樣的相守一世,色彩豔麗的公鴛鴦並不會固定伴侶,隨著每年繁殖季的來臨,他們會重新配對,在迎接新的下一代。真正相守一世的鳥兒並不多,丹頂鶴就是其中一種。他們不但會相守一生,若其中一方過世後,另一方則孤老一生,不再重新覓偶。

 
鴛鴦主要繁殖地在東亞的俄羅斯、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及日本。出現在台灣的為少數留鳥及冬侯鳥。全世界族群數量約六萬五千隻,日本最多為四萬隻。在台灣數量稀有為保育類鳥種。


    來看看這隻已經換成繁殖羽的雄鴛鴦美麗的外衣吧!


鴛鴦    Mandarin Duck    L41~51cm  


   一開始會發現他是因為他老是跟著身邊這隻菜鴨,目標顯著。因為牠只有孤身一人,所以都跟著其他鴨科鳥兒行動。


新增說明文字





在這附近也有稀有侯鳥黑喉鴝出沒。
我們觀察到的這隻黑喉鴝為雄鳥,並由其尚未轉黑的侯部判斷目前仍為非繁殖羽。牠主要食物來源為昆蟲,喜歡出沒在開闊的灌叢及休耕地,併停棲在突出的小樹枝上或草莖上,而這裡便是屬於關渡平原上正在休耕的草地上。


黑喉鴝    Stonechat    L1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