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2013/06/25遊隼,有準

夏天是鳥迷們的Low season,但卻是鳥兒繁殖的High season。無論是台灣本地的留鳥或是特別來台度夏繁殖的夏侯鳥,都要趁著這黃金三、四個月為繁衍後代努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在我賞鳥之後才有真正的體會。當你看到遊隼在空中獵殺鴿子後,隨即將餵食給寶寶,或是當場支解。看來殘酷,但這只是大自然四時輪轉的機制而已。

當看著遊隼以每小時上百公里的速度俯衝狙擊獵物,在千鈞一髮之際讓獵物逃脫,無功而返時,又是另一種感受。難怪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離題太遠,趕緊再回憶一下當天情景。其實為了拍好遊隼,我們總共去了三回。遊隼是飛行速度最快的猛禽,而且喜歡停棲在岩壁的制高點。所以無論是停棲版還是飛行版要拍的美又好非常不易。

說去了三次,只怕會被人笑,因為那些攝影大腳都不知去過幾十次了吧!看一下去了三次的成果。

在看過遊隼之前,紅隼是我唯一見過的準科猛禽。紅隼顧名思義身體為棕紅色,飛行技術高超,紅隼一出現,萬鳥齊飛。而遊隼只知道是鼠灰色,而飛行速度比起紅隼又更勝一籌。

這個觀察點有兩隻親鳥、兩隻幼鳥組成的遊隼家族。我們開始觀察時幼鳥體型幾乎與成鳥差不多大了,不過由他尚未轉黃的眼圈、蠟膜及淡黃色的腳,可以知道牠們還是幼鳥。

這是我們下午兩點多剛到時看到的小遊隼,停在峭壁邊上的樹枝等候媽媽的呼喚。

遊隼    Peregrine Falcon    L38~44cm(公)   L46~51cm(母)



原本以為牠們在等著媽媽餵食,沒想到等不及振翅了幾下就飛出去了。

眼拙的我,還一度以為牠是另一隻幼鳥,其實牠是藍磯鶇母鳥



兄弟倆一塊飛可能比較有安全感




遊隼的眼睛這樣大,難怪視力那麼好,可以由上千公尺的高空看到獵物,俯衝獵殺。


這天我們等到太陽西下才離開,今天總算感受到遊隼在高空中收翅俯衝的加速度,總算不枉我這幾個小時在烈日下的曝曬。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2013/6/20拉拉山吃桃子賞鳥去

周四上了夏季班第一堂室內課後,深深覺得夏天扛著單筒走上半天,對於體能真是一大挑戰。更堅定了我心裡夏天賞鳥一定要往山上跑的決心。

按照我們原本的計畫,早上上完課後,就順路往桃園復興鄉的拉拉山前進。說是計畫其實晚上住宿都沒有定,想說誰會在平常日上山,雖然這與我的行事作風不太相符。

一到了山上,氣溫果然下降十度,由白天悶熱的三十四、五度,一下子降到二十六、七度。我們在又窄又陡的民宿區想找一家最順眼的民宿來住。結果居然連續槓龜兩家,因為現在是水蜜桃成熟季,熱門民宿已經被上山採桃、吃桃的民眾預訂光了。

最後,試了第三家鳥友介紹的,價格合理,風景也不錯,更重要的是,就在民宿不遠處,數十尾的褐鷽就在樹上、電線桿上大快朵頤。這麼好的地方,還不快點定下來!!

一到拉拉山就讓我們看到新鳥種---褐鷽,真是開心。雀科鳥的特徵就是嘴型,只是灰雀屬的嘴又比其他雀科鳥種來的大上許多。


褐鷽    Brown Bullfinch    L15cm      不普、留鳥

陽光下的褐鷽有藍有黑看起來就更美了


這兩隻褐鷽其實是一公一母,猜猜看哪一尾是公的?(點圖放大才看得清楚)



褐鷽主要生活在中高海拔地區,活動範圍在針葉林與闊葉林混合山區,之前看到鳥友的照片是在阿里山拍到的,沒想到在拉拉山也能見到褐鷽。

仔細看看上圖右邊的褐鷽背羽有一條細細的紅線,而那就是公鳥獨有的第三飛羽紅色外瓣。左邊那隻母鳥相同部位則應該是黃色的。




此外,這裡的藪鳥也是多的如平地的大捲尾一般,到處可見。我們小木屋前的松樹上,就出現三、五隻藪鳥大聲鳴唱。




台灣鳥兒六百多種,常有朋友問我怎麼記得住這麼多鳥名,更何況還要一一辨識。其實我也常搞錯,不過記特徵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例如我之前曾經錯把藪鳥當作竹鳥,其實兩者差很大。後來我就記住藪鳥的最大特徵就是有個黃痣在眼下鼻邊。

而牠的另一個名字又叫作黃痣藪鶥,因此只要記得鳥兒一些獨一無二的特徵就比較容易記住鳥名了。











這尾藪鳥早起還沒理毛,滿尾亂髮


山區裡常見的鳥種還有白環鸚嘴鵯,不論是上個星期我們去的雲林湖本還是在拉拉山這兒,都有見到為數不少的白環鸚嘴。



住在山區裡,早起完全部須要鬧鐘。原本打算早上午點起床看鳥,結果四點多就被鳥聲包圍,比鬧鐘還要大聲的鳴叫聲,好像就在窗前叫你起床。儘管當時天色還算昏暗,大民已忍不住先外出探視,而我則處於昏迷狀態,直到他walki-talki呼叫我,說是門口就有棕面鶯,我才依依不捨地爬出被窩整裝出發。

不過早起人兒有鳥看,我就是稍遲了一些,無緣見到竹雞的真面目。只能聽聽"雞-狗-乖, 雞-狗-乖的竹雞叫聲。

據目擊者說,這尾囂張的竹雞囂張地跳到果園的棚架上玩耍,直到他的出現,才飛毛腿似的奔入草叢中。

竹雞    Bamboo Partridge    L25cm


 就在我們晨起散步的小徑上,看到遠處果園裡有隻寶藍色的小鳥。又發現新鳥種!!

因為手邊沒有鳥書,我說那麼大隻,又在地面抓蟲子覓食應該是某種鶇。大民則馬上打嘴說明明很小,頭型及嘴型像鴝。

不過是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牠是一隻這麼美的鳥,有著寶藍色頭羽,身上則偏黑色,還帶著白尾巴~~




回到房間馬上查鳥書,答案皆小果然是隻鴝,名叫白尾鴝。果然我對鳥兒的fu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白尾鴝    White-tailed Robin    L16cm       不普、留鳥

鶲科公母鳥的外表差異通常很大。因為男主外的關係,公鳥長的比較美,所以這尾顏色亮麗的白尾鴝想當然爾就是公鳥。

山裡的早晨空氣清新,鳥兒鳴唱時穿透力較好,也就更容易吸引母鳥注意。白尾鴝可不是隨隨便便就會張開尾羽,展現他的白扇子,要等到他鳴唱或是受到驚嚇時才會有的動作。






在我們抵達拉拉山的當天下午,就見到滿天飛舞的燕子。不過礙於對燕科有限的知識,只能以削去法知道他們既非家燕也非洋燕,飛起來有點像小雨燕。

回到民宿上網查了隻後才知道他們叫作毛腳燕,隔天看到牠們在屋簷下築的巢,再好好仔細觀察一下。就這樣我們又多了一種新鳥!!

在台灣看的到的燕子有七種,而會在台灣繁殖的燕子有五種,而其中留鳥就有四種,毛腳燕就是其中一種。

品種
顏色
遷徙特性
棕沙燕
褐色
留鳥
灰沙燕
褐色
過境
家燕
藍黑色
、冬、過境皆有
洋燕
藍黑色
留鳥
金腰燕
藍黑色
過境
赤腰燕
藍黑色
留鳥
毛腳燕
藍黑色
留鳥


所以每當我們在夏天經過騎樓下或是屋簷下見到的燕巢,大多以家燕、洋燕為主,而像這樣脖子到腹部皆為白色的,背面為藍黑色的就只有毛腳燕了。




東方毛腳燕    Asian House Martin     L14cm    不普、留鳥



拉拉山的白耳畫眉真的是多到爆,不論是在民宿前的松樹林裡,還是神木區步道,可以說俯拾皆是。

而且白耳畫眉的鳴叫聲多變,原以為是不同鳥種,結果一看都是白耳。






上回在大雪山看到的小叮噹,只能說是匆匆一眼。這回再次見面可真是把你看個夠呀。

不過這回為牠深深著迷的不是我,是大民。一發現牠就一直說"好可愛",這平常不是我在說的嗎?

怎麼看都不像小叮噹,在我看來比較像是鍾馗爺爺的一顆頭掛在樹枝上。

這種過動兒中的過動兒能夠讓我們拍到而且又清楚真是不容易,牠們也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先是成群在一棵樹上吃果子,吃完了一棵換一棵,就這樣漸行漸遠,直到看不到蹤跡。

紅頭山雀    Black-throated Tit    L10cm      普、留

這尾小叮噹看起來跟圖鑑上的不太一樣,喉下的黑色斑塊顏色似乎淺了些,胸前的栗紅色也比較淡。所以我們推測這尾應該是亞成鳥。不過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還蠻可愛的。




由下而上看到的小叮噹





離開民宿,我們移師到神木區,因為在民宿區花了太多時間,抵達神木區時以經十點了。遊客中心的解說緣才告訴我們早上有一整群的黃山雀在停車場前的步道入口處。我們也只好碰碰運氣,希望能看到一些鳥。

進入神木區不遠處,就出現滴滴滴滴滴,熟悉的聲音。果然就是我們在北海道常見到的茶腹鳾。只是台灣的亞種腹部顏色果然比較茶,才是名符其實的茶腹鳾。


在往前沒多遠的一個轉彎處,一個鳥影突然從右上方的樹叢飛出來,以大跳躍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大民一面大喊著"棕面鶯",棕面鶯果然很給面子地停在前方的步道欄杆上,讓我得以用雙筒遠望了牠兩眼。不過就這麼兩眼,前後不到兩秒鐘吧,鏡頭是對到了,可惜手不夠快,來不及按下快門,就又以大跳躍方式跳得無影無踪。

"有果實處必有鳥"這是在拉拉山神木步道發現的定律,雖然時間已近中午,耐心等候還是可以見到晚起的鳥兒來覓食。

下圖的白侯笑鶇就是整群出現在某棵長滿果實的樹上吃的早餐。

數量之多、距離之近。真是讓我一飽眼福,雖說看到的當下並不知道牠們是誰。只覺得棕紅色的帽子、毛茸茸的白色喉嚨、三十公分大的身長,四、五隻在樹上爬竄找果實的樣子,我覺得更像天竺鼠。

回來查了鳥書才知道原來他就是我們之前j我們在烏來瀑布公園的槓龜鳥---白喉笑鶇。



白喉噪鹛    Rufous-throated Laughing thrush    L28cm

白喉噪鹛是台灣特有種之一,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的闊葉林、混合林中。冬天時則會降遷到低海拔地區,這也就是為甚麼在冬天時我們可以在烏來山區見到白喉笑鶇的緣故。牠們都是下山來避寒的。




上山之前就聽鳥友說他看過最大群的冠羽畫眉就在拉拉山。直到神木區我們才看到成群的冠羽畫眉大方的出現在我們面前。





原本以為這回上山會看到許多山雀科鳥兒,沒想到山雀沒看到,卻多了許多意外的驚喜。看來拉拉山還要多來幾次才行了。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2013/6/17衝衝衝!! 燕鴴、水雉、八色鳥我來了



進入炎炎夏季,除了平地常見留鳥的繁殖外,這個時候最有看頭的還有每年入夏後來台繁殖下一代的夏侯鳥。而要看夏侯鳥,就不能懶惰地待在北部地區。這天起了個大早,就是為了南下到台南看燕鴴及水雉,如果時間還允許的話,打算在北上時途經湖本八色鳥的故鄉,這是我們出發時打的如意算盤。

前一天晚上調查好路線、地點。五點多由台北出發,雖然我一路上昏迷了好幾回,竟然不到三個多小時,大民就叫醒說我們到台南了。這真是要拜新的五楊高架之賜,一路上平順毫無塞車地抵達台南。

雖說鳥書上寫著燕鴴是普遍夏侯鳥,但對我們北部人來說可是一點也不普遍。因為我們得"百"里迢迢才能見到牠們。

我們抵達後還有些小迷路,幸而有鳥友報路,開入了窄到只能單向通行的堤防小徑,心裡還半信半疑地想說會不會走錯了,就在懷疑的當下,出現一片廣大黃土地,天空還飛著幾隻燕形飛行物。拿出雙筒一看,土地上點點鳥兒,直挺挺地站在地面上,不知所以地望著遠方。

濃妝豔抹還上了口紅的就是千里迢迢來這裡懷卵生子的燕鴴們!


燕鴴    Oriental Pratincole    L24cm  (夏、普)

一大片黃土地上,燕鴴們一群群分散各地。遠方較隱密處還有燕鴴在孵卵,也有已經孵化出來的幼鳥。大大小小加起來,保守估計應該有上百隻。

這片土地提供了良好的保護色,指要他們不亂動,我想天上的猛禽要發現牠們,應該也是需要超好的眼力吧。




每年四到六月份就是燕鴴由南半球飛來繁殖的季節,也有少部分燕鴴會繼續往北非尋找更適合牠們的繁殖地。

在過完夏天,寶寶們都長大之後,燕鴴們再帶著已經有飛行及覓食能力的幼鳥到南半球的澳洲過冬。



而其他時間在台灣看到的燕鴴,則是來過境及過冬的少數族群。不過我們鳥齡尚淺,這是第一次見到燕鴴。要在非繁殖季裡見到燕鴴不知道會是甚麼時候了。





燕鴴雖美,不過肉體難抵豔陽,還是撐不過在戶外曝曬兩個小時,於是我們沒有捕捉到美麗的飛行版畫面,就收拾行囊逃之夭夭。

車行不到半個小時,雖然我上了車一樣處於昏迷狀態,直到聽見下車指令才醒來。

常在網路上看到鳥友拍的凌波仙子,來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裡是一處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只要季節對了,百發百中,絕不會入寶山卻空手而歸。

滿池的蓮花,一時間找不到水雉。就算只來賞蓮也是很美


水雉    Pheasant-tailed Jacana    L31~58cm

水雉為台灣留鳥,棲息環境為大型的水埤、湖泊沼澤以水生昆蟲、魚蝦等為食。但隨著土地開發後,是河水雉生活的棲地減少,水雉的數量也大量減少。所以才有這個水雉保護區的成立。



這片蓮花田很大,剛開始還找不太到水雉。後來經鳥友提點,才發現其實他比想像中大很多,真的像是一隻漂亮的雞在水上行走。

水雉是台灣四種父代母職的鳥種之一。所謂父代母職意思是說母鳥生完蛋之後,就由公鳥負責孵化、育雛。通常富則育雛的一方外表也長的比較樸素。像彩鷸的公母鳥差異就很大。

雖說如此,水雉的公母鳥就比較難分,雖說母鳥體型較大。若是沒有一對一站在旁邊作比對,還是難以分辨。


下圖這隻是抱卵中的公鳥,不過牠常常離開茶葉蛋們,沒有好號善盡父親的責任。

這窩茶葉蛋共有四顆。爸爸來來去去了好幾趟,坐沒多久就又離開。

水雉爸爸常常起身喬姿勢


終於選定方位坐了下來



水雉難得飛起,僅捕捉到展翅畫面


這裡還有幾隻剛孵化的水雉寶寶,站在蓮葉上玩耍,不過距離遙遠,相機竟捕捉不到,只能停留畫面在回憶中

看完了茶葉蛋跟水雉寶寶,看著時間還早,應該還有機會飆到雲林湖本找八色鳥。

一點而頭緒也沒有地到了湖本,只好逢人就問八色鳥哪裡有。一路問了三、四位當地居民,最後終於到達八色鳥出沒地。

我們抵達時已經下午四點多,有四、五位鳥友已守候在那裏。甚至有人已經待了一整天。而上一回八色鳥出現的時間是早上十點半,現身了三次,但每次停留一下子而已。

就這樣我們加入等鳥行列,癡癡地等著八色精靈的現身。有鳥友撥放鳥音,也聽見八色就在不遠處應和著,就是不見蹤影。

一面滴咕著鳥兒繁殖季時不是不應該播放鳥音嗎?天空開始飄雨,此時心裡倒是希望雨再下大一點,我寧可看不到鳥,敗興而歸,也不希望八色精靈因為我們而受到干擾。

天色因為烏雲而暗了下來,林子裡的光線不足。於是我們收拾行囊決定北歸。雖然今天無緣見到八色鳥。不過我更希望的事他們能安安靜靜地生活在林子裡不要被打擾。作為一個鳥人,這種站在天平兩端的心情,似乎越來越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