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2013/4/17野柳、清水濕地的過境客

昨天沒跟上大民的腳步上野柳岬,果然痛失與稀有大迷鳥---橙胸姬鶲(連圖鑑都沒有)見面的機會。也多虧了他的勤勞,幫我帶回了珍貴的照片。

因為台灣野鳥圖鑑(晨星出版)還沒有登錄橙胸姬鶲,根據網路上蒐得的資料。

橙胸姬鶲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尼泊爾、印度、中國西南部。冬天時會南下至東南亞度冬。

由橙胸姬鶲的分布圖看來,台灣並不是他會北返的路線上,因此他的出現成為賞鳥界的一件大事。可惜的是牠僅僅停留一天就離開了,許多第二天聞訊而來的鳥友們都鎩羽而歸。



橙胸姬鶲    Rufous-gorgeted Flycatcher    L14cm










一上好漢坡時就有下山的鳥友告知他們等了一個早上都沒有橙胸姬鶲的蹤影,我們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繼續前進。走著走著眼尖的大民就在三叉路附近發現了黃眉黃鶲雄鳥,而我慢了一步,只看到一個黑影飛往林子裡。

不過就在神廁附近有一隻黃眉黃鶲雌鳥出來覓食,也讓我一飽眼福。

鶲科鳥的雌鳥比起雄鳥來可是低調許多,牠們雖然沒有亮麗的外表,但是牠們的配色其實是樸實中帶有優雅的氣質。


黃眉黃鶲    Narcissus Flycatcher    L14cm(過、稀)



同樣在三叉路附近我們發現了一隻在石板路上徘徊的白眉鵐雄鳥。

跟多數鳥種一樣,雄鳥的特徵部位總是色彩特別明顯。牠的白色頭央線、眉線、頰線在黑色的頭上十分亮眼。加上牠在地上啄食草籽及略寬的嘴喙就大略可知牠是隻鵐科鳥。


白眉鵐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冬天則南下到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因此現正是牠們換上繁殖羽要北返的時候。

由以下各圖可看出他的黑色喉部,因此判斷為雄鳥。若為雌鳥則喉部為白色。


白眉鵐    Tristram's Bunting    L15cm(過、稀)



不過牠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因為步道上人來人往,人一靠近,鳥兒就飛入草叢中了。



回顧早上我們先到清水濕地看大民昨天發現的大濱鷸

今天水鳥們很賞臉,不只昨天的四尾大濱鷸全員到齊,今天還多了九隻頭戴紅棕色瓜皮小帽的尖尾濱鷸及一隻頭戴飛行頭套(繁殖羽)準備要回家的蒙古鴴

胸前的黑污塊是大濱鷸的特徵,不過這是目前為繁殖羽才有的特徵,若轉為冬羽時,大家就都長一個樣了。

大濱鷸的繁殖地為西伯利亞東北部,冬天時會南下到中南半島、南洋群島甚至南半球的澳洲。大濱鷸不是太怕人,鏡頭距離不到十公尺,牠們仍不為所動,老神在在地繼續用餐。


大濱鷸(姥鷸)    Great Knot    L26~28cm(過、不普)





這不是第一次見到尖尾濱鷸,第一次見到牠是在大園,當時的牠只有孤身一人,這回見到牠就是整群出現在水田中忙著吃飯。水鳥就是這樣,睡飽吃、吃飽睡,等休息夠了,天空吹起了南風,就要準備回家了。

除了紅棕色瓜皮小帽外,另一個辨識點就是胸脇處的v字形斑紋,這也是尖尾濱鷸所獨有的。







就在一方水田裡,居然同時出了三種水鳥。蒙古鴴也是今天的意外之喜。




蒙古鴴與鐵嘴鴴我一直認為牠們是近親,牠們不僅外貌相似,連繁殖地也在中亞(喜馬拉雅山脈)一帶。

之潛在許厝港看到鐵嘴鴴時一直無法確定,直到現在與蒙古鴴實際比較之後,果然兩者可以由一些細節來區分。

先來回顧一下鐵嘴鴴

由上下圖比較之下,最明顯之處就是胸前橙紅色橫帶的寬度,蒙古鴴的圍巾較寬,鐵嘴鴴較窄,第二個是眼先長度與嘴長的比例。因為蒙古鴴的嘴較短,所以兩者約等長者就是蒙古鴴,而較長者就是鐵嘴鴴。

當然其他條件如身長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較點,如果周圍有可供比較的其他鳥種的話辨識正確度也會提高。




蒙古鴴    Lesser Sand Plover    L18~21cm(過、普)





就在清水濕地的另一側,今天也有過境客---花澤鵟

我們到時已經有幾十位大砲分別等候在花澤鵟出現在的濕地兩側,因為沒人能預知花花會出現在天空的哪一個角落。很幸運地,我們一到就看見花花起飛,得見牠在天空飛翔的英姿。當時的我一見到牠黑色的翼尖還以為牠是黑翅鳶,實在是平時圖鑑看太少了。

花澤鵟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冬天則南下到中國華南、中南半島及東南亞等地。在台灣也僅為短暫過境且集中在北部地區。

同黑翅鳶一樣,花澤鵟出現的地方多為廣闊的草原或濕地,以補食鼠、蛙、小型鳥類及昆蟲為生。



花澤鵟    Pied Harrier    L43-50cm(過、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