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2013/4/18 精彩的挖仔尾過境秀

今年這是第一回去挖仔尾賞鳥,去年在這裡第一次見到可愛的小東,那時才剛開始賞鳥,當時連東方環頸鴴都沒見過,還是問路過的鳥友才知道牠的名字。

我們將車子停在停車場後,一群人浩浩蕩蕩跟著老師進入沙洲區,進入步道沒多久就發現唐白鷺的蹤影,不過眼拙的我,看了老半天還是找不到牠。

接著又說發現黦(音同玉,不是念"宛"喔)鷸,這更是我們聽都沒聽過的鳥名。透過單筒定位後,原來長的跟大杓鷸幾乎一個樣。只差在腹部顏色不同。簡單的辨識法:若整隻看起來皆一致者就是黦鷸,而看起來為兩色者就是大杓鷸。所以大杓鷸又稱白腰杓鷸;黦鷸又稱紅腰杓鷸。

檔案庫內沒有大杓鷸近照,只好引用網路照片(台南市鳥類生態網)

若是能看到他們起飛的樣子,應該就能更明確知道兩者間的差異。

黦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蒙古東北及中國東北。冬天南遷至東南亞甚至澳洲及紐西蘭等地。

黦鷸有時會與大杓鷸混群於沙洲、河口及潮間帶覓食。不過今天我們並沒有看見大杓鷸的行蹤。

黦鷸在全球的數量日益減少,比起已被IUCN(全球自然保育聯盟列為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的大杓鷸,因為數量更少,黦鷸進一步地被列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





黦鷸/紅腰杓鷸    Far Eastern Curlew    L53~66cm(過、不普)




沒想到還有五~七隻的灰斑鴴在這裡覓食。

灰斑鴴 Black-bellied Plover/Grey Plover  L27~31cm (冬、普)

灰斑鴴長的很秀氣,沒有色彩斑斕的背羽,只有單一但有格調的灰。

這幾隻還沒有換成繁殖羽,所以胸前至喉部的黑色斑塊還沒出現。

雖然是冬季常見侯鳥,對我們來說還是頭一次見到。乍看還以為是太平洋金斑鴴,但其實牠樸素多了。

灰斑鴴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阿拉斯加等地。冬天則南下到非洲、南亞、東南亞及澳洲及美洲西岸等地過冬,算是一種普遍水鳥。


下圖為黦鷸與灰斑鴴的合照


灰斑鴴獨照一張

下圖為中杓鷸及黦鷸,不過我們早上去時並沒有看到中杓鷸。是大民下午去補拍照片時看到的。照片可知兩者勺子的長度差異有多大。



中杓鷸    Whimbrel    L40~46cm (過、普)






中杓鷸在台灣其實算是普遍的冬侯鳥,只是在有些地方也有少數只是過境的中杓鷸。我想今天在挖仔尾這裡就應屬於過境族群。

中杓鷸廣佈全球各大洲,但是會在台灣出現的中杓鷸主要繁殖區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冬天則南下到南亞、東南亞或澳洲。

看了中杓鷸及酷似大杓鷸的黦鷸後,沒想到這裡也有小杓鷸,真是大、中、小杓全員到齊。

與中杓鷸相同,小杓鷸也是在西伯利亞東部繁殖,每年春、秋兩季要南下到澳洲、新幾內亞過冬時皆會經過台灣,因此我們能夠在此時見到牠們的蹤影。



小杓鷸    Little Curlew    L28~32cm (過、不普)

還有我們早上沒看到的鐵嘴鴴也與蒙古鴴一併入鏡,不過有人說左邊的是鐵嘴鴴的冬羽,右邊的為蒙古鴴。總之謎底大概只有牠們自己最清楚。



這隻就比較像是正在轉換繁殖羽的鐵嘴鴴雌鳥

下午班比早上班熱鬧,還有紅胸濱鷸,牠已經轉為繁殖羽了

猜猜我是誰(由左到右:鐵嘴、紅胸、黦鷸)

看了這麼多水鳥,其實還有漏網之魚:反嘴鷸。早上班有出現,但因為距離遙遠,沒有特寫照。下午去時只出來一下就閃人。所以今日反嘴鷸照片從缺。

不過光這一天就多了黦鷸、反嘴鷸、中杓鷸、小杓鷸及灰斑鴴,也算是豐收的一天了。


後記:
大民在22號上午又跑了一趟挖仔尾,捕捉到更近距離的反嘴鷸及中杓鷸。

反嘴鷸已換上繁殖羽,連嘴喙的橙黃色都轉為黑色,只剩下下嘴基處還帶有些許橙黃。所以反嘴鷸冬夏羽唯一不變的就是牠的橙黃色長腳及長而上翹的嘴喙。







中杓鷸的條紋狀頭央線十分明顯這點與小杓鷸十分相似,不過因為大小差很多,辨識上並不困難。





幸運的大民這天還看到了唐白鷺

唐白鷺是少見的過境鳥,而且出現地方多在海濱,來台灣過鏡的唐白鷺已經換成繁殖羽,因此頭上的飾羽已經長出來



在看看正面的藍色眼先、黃色嘴喙及黑腳、黃趾,看樣子真的是唐白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